目前撰寫了一個程式 目的是輸出訊號 =>經過測量儀器=>接收訊號
並測量輸出的原始訊號與接收後的訊號改變之相角差(原始訊號也會用一個channel接收 為雙頻道接收)
目前在校正階段 以R-R||C作為校正(於附件 配置圖.bmp)
此時發現測量後得到之訊號(Vout) 與原始訊號(Vin)的相角差與理論值相差甚多(理論接近90度 但是LABVIEW測量結果約120%)
經過debug後發現似乎是由於DAQ(使用USB6251)同時輸出與輸入訊號導致處理上的延遲 並呈現在相角差上
請問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其輸出訊號無延遲
PS:因為測試在1K~2K之環境下 所以interchannel delay目前不考慮 僅約5度左右誤差
附件LABVIEW_problem.rar有自己撰寫的產生訊號並測量相角差之VI(test 2ainew_autoit_recode_LOWFREQ_newfolder_debug.vi)
VI畫面上的boolean按鈕"signal_produce"可以開或關閉DAQ輸出訊號
並且附有fileread.vid可以讀取附件內的由daq_source1000Hz.txt(DAQ產生訊號)之波形 以及由訊號產生器輸入訊號之比較
05-04-2009 05:11 AM - 已編輯 05-04-2009 05:11 AM
嗯?~ 120% (還是其實是120度@@?) 的誤差感覺不小…
不過, 請問這樣為什麼會是輸出訊號的延遲呢?
你不是也讓原始訊號跑一圈線路回來,用另一個通道作了AI,雙通道接收了兩組訊號,所以應該是在比較兩個AI 的相角差吧?
還是你有沒有拿錯「原始訊號」的線? 拿到AO的那條?!
感覺很有趣的路人:P
實際上並不能確定是原始訊號輸入到AI這部分會提早
或是經過測量儀器到輸入AI這段會延遲
不過因為根據經驗 DAQassistant設定出問題(或是有無法直接看出的問題)時 多半是會造成延遲的情況
而且RC電路會造成的相角差是延遲 但是比理論的90度多了約30度 所以才想到可能是延遲 當然也有可能是延遲了30+360*n度的可能...
所以才如此推測的
如果是1K~2K訊號,30度的相角差代表8.33e-6~4.17e-6秒的延遲。
電場建立讓電訊號在介質中以光速傳遞≒小於3e8(m)。
但不同介質導線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這麼多... 你線材質也都是一樣的吧?
呵 可以跟你問一下interchannel切換時間是多少? 它只會引起≒5度的誤差是怎麼估出來的?
因為如果是interchannel的誤差的話可能就得換s卡比較好…
另外,
「不過因為根據經驗 DAQassistant設定出問題(或是有無法直接看出的問題)時 多半是會造成延遲的情況」
這句是指DAQ設定中有什麼常出困惑處的嗎?